第(3/3)页 想到上一世的自己,90年代那时候还是个对古董一窍不通的年轻人,别说来港城淘宝了,就连最基本的鉴定知识都不懂。如今重生归来,站在这片承载着无数文物故事的土地上,陈阳的心中涌起一阵激动。这一次,他要用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,在这条正在没落的古董街上,寻找那些被时代遗落的珍宝。 漫步在这条港岛古老的街道上,陈阳不禁感慨万千。蜿蜒曲折的街道如同一条盘踞的巨龙,从中环一路延伸到上环、西环,两旁林立的古董店铺,大大小小竟有上百家之多,每一家都仿佛是一个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。 店铺里陈列的华夏古董令他目不转睛,那些精美的陶瓷上釉色莹润;各式玉器温润如脂,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;石雕与牙雕的纹路细腻入微,依旧能看到匠人们当年刻刀游走的痕迹;古朴的铜器上浮着一层迷人的铜绿,诉说着岁月的沧桑;银器在灯光下闪烁着内敛的光芒;漆器的光泽浑厚深邃;各式明清家具上的雕花精致绝伦;屏风上的山水画意境悠远;字画中的诗词墨宝透着文人雅士的风骨;厚重的古籍散发着书香气息;就连罕见的华夏古代婚礼服饰也在这里寻得踪影。 穿梭在这些文物之间,陈阳又被西洋的古董吸引。那些老式电风扇的扇叶上还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花纹,古老的留声机似乎随时都能放出百年前的留声唱片。来自樱花国的精美瓷器,泰国的佛像,南亚的珠宝银器,无一不在诉说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。琳琅满目的藏品看得他眼花缭乱,尤其是那些陶瓷、雕刻品和古典家具,更是让他挪不开脚步。 作为一个重生者,陈阳深知这里为何会成为全球古董收藏家和古董迷的朝圣之地。然而,他那双经验丰富的眼睛也能轻易识破那些赝品的真面目:那些仿制的明清字画虽然笔法精湛,却少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;那些仿制的汉唐陶瓷虽然做工考究,却难掩现代窑火的痕迹;那些经过染色的战国古玉佩,在他看来就像是穿着古装的现代人;至于那些造假的青铜器,虽然表面做旧做得很像,却逃不过他的法眼。看着这些真假混杂的文物,陈阳不禁感叹造假者的技艺之精湛,同时也为这个行业的鱼龙混杂而唏嘘。 陈阳漫步在古意盎然的街道上,忽然脚步一顿,目光被一家名为永昌阁的古玩店吸引。这家店铺藏在街角的阴影中,门面狭小得几乎让人忽略。橱窗里凌乱地摆放着各式瓷器和铜器,有的蒙着一层薄灰,有的在昏暗中依稀闪着古旧的光泽。玻璃上贴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红纸,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“清仓特价”四个大字,边角微微卷起,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 陈阳不由自主地眯起眼睛,心跳微微加快,他的目光穿透积满尘埃的玻璃,仔细打量着店内的陈设。多年的寻宝经验告诉他,越是不起眼的小店,越可能藏着惊世的珍宝。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摆设背后,往往暗藏玄机。他的直觉在疯狂地示警,这家店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 推开店门的瞬间,一串清脆悦耳的铃声打破了店内的宁静,一股浓郁的檀香味扑面而来,那是只有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沉淀出的醇厚香气。陈阳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仿佛能从这缕香气中嗅到历史的气息。店内光线昏暗,一盏老式的铜制吊灯散发着温暖的昏黄光芒,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,为这个空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。 穿过迷离的光线,陈阳看到柜台后端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。老人戴着一副老式老花镜,正专注地看着手中泛黄的报纸,镜片上反射的光芒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,对突然造访的客人似乎毫无察觉,就好像没看到陈阳进来一样。 “随便睇睇啦。”老人头也不抬,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,手指轻轻摩挲着泛黄的报纸边角。那副老态龙钟的模样,活脱脱就是港城老一辈古董商人的典型写照。